• 1
  • 2
  • 3
宝宝为何爱玩“躲猫猫”  传统亲子游戏中的大学问
2016-11-17
来源:未知
点击数: 33525          作者:未知
  •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年轻的妈妈和年纪偏大的奶奶或是婆婆一起逗1-2岁的孩子玩,年轻的妈妈先把自己藏在抱着孩子的奶奶后面,让孩子看不见自己,一段时间后再突然侧身露出脸来,同时微笑着大声对孩子说“Mao我们会看见,当妈妈藏起脸来时,孩子脸上是一种不知所措的不安感,而当妈妈的笑脸伴随着“Mao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孩子立刻就嘎!嘎!嘎!地笑了,显得非常开心。接下来,是妈妈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前述把自己藏起来的动作和不时发出MaoMaoMao!之声,而孩子也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前述不笑、紧张、寻找、嘎嘎嘎地笑个不停!妈妈的动作和孩子的反应一成不变,一如程序般地机械和单调。如果说妈妈的动作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有时妈妈并不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躲起来,而只是把自己的脸藏起来,甚至只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但孩子的反应依然如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当看不见妈妈时,孩子变得越来越平静,以及见到大人后笑得更加开心。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类似的上述情景,也相信每个人对此现象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些人会感到非常有趣,为这个家庭高兴。也会有人觉得这位妈妈的举动很傻、很幼稚,不知道这样单调的游戏反复多次之后究竟还会有什么乐趣,甚至会想,等自己有了孩子绝不会和孩子做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愚蠢的游戏。

     我也曾对此现象迷惑不解,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对此游戏如此乐此不疲。但当我在阅读一些经典的精神分析文献时,我理解了上述现象的意义。先请看文献中弗洛伊德对一个18个月的男孩的观察的例子:

     弗洛伊德写道:这个男孩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平均智力发展和总体行为表现良好。他不在夜里打扰父母,也严格遵守大人的指令不乱碰东西也不进入某些房间;尤其是当他妈妈一出去就是几个小时他也从来没有哭过,尽管妈妈是他最亲密的人:妈妈不仅养育了他,而且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照顾他、抚养他长大。然而,这乖孩子偶尔也有一些惹麻烦的习惯,他会将能拿到手里的小东西扔进房间的角落里或床下,以至于收拾他的玩具常常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他做此事时会大声发出长时间的“o-o-o-oh”声,表达出对此的兴趣和满足感,他妈妈对这声音的判断不是一个感叹词,而是意味着离开。我最后将其视为一个游戏,小孩用他所有的玩具只是在和它们玩离开的游戏。有一天我做了一个观察实验,证实了我的观点。这个孩子有一个用绳子缠绕的木制线轴他手里拿着那根线,用很多技巧不停的向他的小床那边扔出去,结果线轴扔进小床底下就消失了,然后他会很大声的喊“o-o-o-oh”,拽着手中的那根线将线轴再拖出来,为庆祝线轴的重现孩子会发出的欣喜声。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消失和回来。不难发现这个游戏的意义,他能够让他的妈妈离开而不大惊小怪,他以自己操纵物体(客体)在他能控制的范围消失和回来的方式来作为补偿。

     当我们看完弗洛伊德的观察案例以及弗洛伊德对孩子行为的解释后,当我们再回到中国妈妈和孩子间的那种看似单调幼稚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非常科学睿智的游戏。要知道,1-2岁的孩子,不仅在生理上处于学习走路和说话的关键期,同时在心理上也正处于从和妈妈的共生关系过渡到二元关系,以及要适应和妈妈逐渐分离的关键期。妈妈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前述自己把自己藏起来的动作和发出MaoMaoMao!之声,而孩子也一遍又一遍地不断重复前述不笑、紧张、寻找、嘎嘎嘎地笑个不停!其实就相当于弗洛伊德案例中的孩子不停地把木制线轴扔出去再拽回来。其的意义都是能够让他感到其实妈妈的消失并不可怕,妈妈还会回来的。

     我们也可以想象,经常和妈妈玩这样的游戏孩子——确切地说,是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能够较好地承受妈妈的临时消失和分离的焦虑,有助于孩子和妈妈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以及有助于孩子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鉴于此,我建议年轻的妈妈们,不要小看这看似单调幼稚的小游戏,要知道,这传统的游戏中蕴藏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学问。

    李晓驷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中国联盟中心会员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苏ICP备14018897号-2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7  南京心之路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后宰门西村40号(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5幢503室)  电话:025-58813289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22


扫描一下